山东省政府印发《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(2024—2025年)》,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这样干!
以工程化、项目化方式加以突破,显著提升智慧、绿色、均衡、双向城镇化发展水平,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%以上。 深入开展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,做好建筑业综合实力强市强县强企示范创建,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,科学布局10个以上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集聚区. 到2025年,千亿级建筑业企业集团突破4家,超500亿级12家,超100亿级45家。 发展总部经济,强化省市统筹、企业带动、校企联合,聚焦金融支持、产业支撑、政策赋能,推动大型优质建筑业企业在鲁投资,带动山东企业发展。 发挥建筑业吸纳就业潜力,培育满足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、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。 加快推进“四横五纵沿黄达海”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,实现与国家重点城市以及16市之间的高效联通。 发展快捷融合的城际和市域(郊)铁路网,以轨道交通辐射带动沿线城镇发展,到2025年,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700公里。 加快高速公路项目建设,到2025年基本实现“县县双高速”,在建及营运里程达到10000公里。 持续实施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,统筹推进港产城三者空间优化、功能集成、链式耦合,到2025年,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80个。 畅通黄河流域出海通道,合作建设50个内陆港。支持济南机场和青岛机场建设国际枢纽机场,培育烟台、临沂等区域枢纽机场,建设现代化运输机场群。 推动济南市、青岛市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,适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工作。 实施济南都市圈、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,完善济青联动发展机制,打造错位互补发展的双引擎。 到2025年,济南市、青岛市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实现位次前移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达到78%左右。 高标准推进济南—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,支持济南市、青岛市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。加快推进重大石化项目建设,打造世界级高端石化基地。 发挥东中西部比较优势,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和生产要素向中西部转移,培育新的增长极。 对城镇化率低于60%的4个市,一市一策制定提升方案,强化产业、设施、项目等支持。 加大济南市与临沂市、青岛市与菏泽市、烟台市与德州市、潍坊市与聊城市对口合作力度,组织县对县、开发区结对共建。 到2025年,4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.5个百分点以上。 支持济南、青岛、烟台、潍坊4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。 以低碳工作基础好、转型发展潜力较大的县(市、区)、园区和社区等为突破口,开展近零碳示范创建。 推广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,提升建筑能效水平。 到2025年,全省新增绿色建筑2亿平方米以上,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%。 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,到2025年,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亿千瓦。 建设一批城市道桥、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,提升完善地质、气象、地震、海洋灾害监测、应急等基础设施,规范推动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设施建设。 按照国家标准加强消防救援站、消防水源、消防通信、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。 严格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,推动公共建筑消防设施符合国家规范标准。 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增强雨水就地消纳和滞蓄能力。 到2025年,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%,全省所有县(市、区)全部实现整县制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清零。 实施“城市大脑”提升工程,推动市级“城市大脑”向上与省“齐鲁智脑”平台互联互通,向下赋能县级智慧化管理和服务应用。 推动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,到2025年,基本实现城市交通路网、城区管网、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NB-IoT网络深度覆盖。 提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,物联网终端总数达到2.5亿个,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5万个以上,各市和60%的县(市、区)建成四星级以上新型智慧城市,建成“千兆省”。 布局高效人工智能基础设施,培育5个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和15个以上技术转化平台。 着力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。在农民工集中、工伤风险较高的建筑等行业,继续深入实施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政策。 实施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,保障失业人员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。到2025年,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%。 消除年龄、性别等不合理就业限制和歧视,不得以年龄为由“一刀切”清退大龄农民工。 支持10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县城城镇化建设试点县(市)先行先试,探索差异化、特色化、多元化发展路径模式。 开展小城镇提升行动。力争2025年年底,5个镇实现镇区常住人口10万人目标,一批试点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。 到2025年,社会工作站乡镇(街道)覆盖率达到100%。 到2025年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.7平方米以上。 到2025年,布局形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服务网络,培育建设30个年交易额超过500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。 到2025年,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农村物流服务覆盖率达到100%。 到2025年年底,力争建设200所左右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。 健全城乡养老服务网络体系,到2025年,街道、乡镇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100%、60%以上,城乡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实现全覆盖。 到2025年,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.6个。 发展智慧教育,到2025年,全省“数字校园”实现全覆盖。